轉貼:季節交替的汗皰疹
汗皰疹是一種好發於手腳的皮膚病,在手掌、手指側面及腳掌,會出現透明像珍珠樣的小水泡,水泡大小約1~5毫米,偶爾可出現大水泡,通常伴隨著中度至重度的搔癢。通常在水泡剛發時搔癢最厲害。水泡通常在2~3週消退,之後癢感下降,逐漸形成環形的脫屑或脫皮。有時病灶會變成紅斑、脫屑、苔癬化(變厚、表面粗糙)等慢性濕疹的變化。
通常急性發作期最癢,患者常會忍不住去搔抓或摩擦,抓破皮以及續發性的細菌感染都可能發生。皮膚若有裂口或是續發細菌感染時,會有疼痛或壓痛的症狀。併發症包括細菌感染、蜂窩組織炎、淋巴管炎等。
汗皰疹發生的原因不明,目前已知和壓力有關,許多的患者會因為情緒的壓力而導致惡化或發作。另外,悶熱也是原因之一,所以汗皰疹好發於春末及夏天。在2004年1月的美國皮膚科醫學會雜誌中,有一篇文章報告五位汗皰疹的病例。這些病例在陽光中的長波紫外(UVA)照射後,會誘發汗皰疹的發作。以此推論,對某些患者而言,悶熱以外,夏天酷熱的陽光可能也是誘發因素之一。病理切片檢查顯示,汗皰疹並未侵犯汗腺,也沒有汗腺功能異常現象,所以被稱做汗皰疹其實是個錯誤的命名。但是研究顯示,患者的局部排汗量是正常人的二點五倍。
國外報告,有些患者在吃到含有鎳、鉻酸鹽、新黴素、quinoline等過敏原後,會引發汗皰疹。做皮膚貼布試驗時,有28%的患者對鎳過敏、有16%的患者對鈷過敏、有20%的患者對鉻過敏。有些患者,雖然鎳、鈷、鉻等金屬的貼布試驗呈現陰性反應,但在吃到鎳、鈷、鉻時,仍會引發汗皰疹發作。所以對於口服金屬化合物敏感,加上局部的多汗,被認為是導致汗皰疹的重要原因。
治療方面,使用局部止汗劑來減少排汗,每天濕敷患部兩次,之後塗抹類固醇藥膏,及配合口服抗組織胺來止癢。對於嚴重的病患或急性發作,可以給予短期的口服類固醇治療。如有細菌感染現象時,則需使用抗生素治療。對於反覆發作的嚴重或頑固性病例,可以採用紫外線照光治療(PUVA),或是口服Methotrexate治療。
臨床上,最令患者困擾的是,汗皰疹的反覆發作。適當的壓力調適可以減少發作。另外有一些患者,會在吃了特定的食物後發作汗皰疹,筆者就碰過在喝啤酒、吃魚或吃花生後發作的病例。據國外的報告,降低食物中鎳、鈷、鉻等金屬過敏物質,64%的患者有所改善,當持續服用低過敏性食物時,78%的患者不再發作。對於遭受反覆發作困擾的患者,宜避免含有鎳、鈷、鉻等金屬較高的食物(參見附表),是值得嘗試的治療選擇。
-- 附表 -- 含鎳、鈷、鉻等金屬較高的食物
- (鎳)豆科植物、堅果類、榖類、馬鈴薯、巧克力、魚。
- (鈷)杏仁、豆類、啤酒、甜菜、甘藍菜、丁香、可可、巧克力、咖啡、肝臟、堅果類、扇貝、茶、全麥麵粉。
- (鉻)馬鈴薯、香菇、洋蔥、蘋果、冰凍豌豆、麵粉、全蛋、罐頭梅子、梅乾、用於沙拉的水田芥、玉米、烤豆類、全榖類、辣椒、茶、啤酒、葡萄酒、可可、巧克力。
以下是網路轉載 (請自行對照參考)
排便一直是稀軟不成形、一天排便2-3次、平日容易腹脹、很容易覺得困倦,疲倦時汗泡疹就發的厲害,舌苔厚膩,晨起時舌苔更厚,經中醫辨證是屬於脾胃虛弱,無法運化水濕,濕氣下注流於皮膚而形成汗泡疹,勞累時脾胃更加耗損,所以汗泡疹發的更厲害。
使用六君子湯9克(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、加重白朮1.0克,增強脾胃的運化機能,使水濕能順利從大小便代謝出體外;加五苓散3克(桂枝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白朮),經由利尿的作用,將體表及體內的濕濁由排出體外;濕久會產生熱,加蒲公英1克、土茯苓1克,來消炎清熱,使體內的濕氣與熱氣,一起排出,使用這種健脾利濕清熱的方法,經僅三個月的治療,解決了他二十年困擾。
汗泡疹是一種手部或腳部的濕疹,發於手掌或腳掌的側面,先有刺癢的感覺,接著在深層皮膚產生水泡,水泡或多或少,有時會融合成一大片,癢感慢慢加劇,有時會有刺痛的感覺,水泡破掉後會有脫皮的現象,常反覆發作,一般容易在夏天發作,有時伴隨著香港腳一起發生。
手腳汗泡疹在中醫最常見的證型是脾虛濕盛型,脾胃是人體代謝水濕最重要的器官,脾胃的機能不好,水濕代謝不良屯積於體內,首先影響的就是大便排泄,排便會稀軟排不乾淨、或者很多天才排便一次,容易腹脹;水濕阻礙身體氣機的運行,就產生困倦乏力的症狀;濕氣往體表走,就形成了汗泡疹,在加上夏天外在的環境又濕又熱,使體內的濕氣更不容易排出,因此夏季是汗泡疹好發的季節。
§惱人的泡疹可以多補充水分,充分休息與適當的運動,少吃刺激性及油膩食物,得以改善。
新增轉貼: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,奇癢無比?皮膚科醫師:「汗皰疹」別擠破!
2017/9/16 新增轉貼:良醫健康網 汗皰疹 這樣做 少復發